快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快递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大中城市普及价调基金制度迟不得

发布时间:2020-10-17 02:17:26 阅读: 来源:快递厂家

大中城市普及价调基金制度迟不得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给价格调控增加了难度  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十一五”价格总水平上升本质原因是流动性过剩。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和信贷量持续增长。2009年末,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7.6%;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2.5%;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7%。2010年中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继续大幅度增长。货币超量供给使市场流动性充裕,加之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  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拉动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内经济复苏,2009年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元、各地方政府拿出18万亿元与之相配套,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求发展,加之长期以来以政府主导投资形式推高经济增长速度,使投资规模膨胀。比如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安徽则增长36.22%;2010年全国增长23.8%,安徽增长32.66%。“十一五”期间,全国平均GDP增长率为11.2%,安徽为13.3%。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9%左右)过大,经济运行就会出现问题,造成经济偏热,引发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经济各方面全面紧张,引起价格上升。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农产品和服务业价格普遍上涨。2007~2009年,全国小麦、玉米、稻谷3种粮食价格年均增长率为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增长达11.7%,其中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29.2%和15.0%。尤其人工费用方面,更是大幅上升。5年来安徽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16.9%,比“十五”时期提高3.9个百分点。  农产品生产抗风险能力脆弱,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价格指数上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十一五”期间灾害性天气频发和生猪疾病是外因上导致农产品涨价的重要原因。2008年2月受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当月食品类环比涨幅达到9.8%,总指数环比上涨3.7%,是“十一五”时期的最高点,也是少见的环比涨幅。2008年5月份生猪价格开始出现明显上涨,到6月中旬全省生猪平均出场价格突破了2008年2月份每50公斤880元的最高水平,6月22日每50公斤为932元,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比5月初上涨25.95%,比年初上涨34.1%,比上年同期上涨87.9%。  外贸依存度偏高,输入性通胀影响越来越强。“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0%以上,随着对能源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来自于国际市场涨价对国内的影响明显加大。由于世界性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游资炒作,“十一五”时期国际食品价格处于大幅上涨过程,对国内价格形成冲击和带动。  房价持续上涨,强化了通胀预期。近年来,伴随着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居住、交通、医疗、服务和其他各个行业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也出现上涨,特别是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感受到了“全面上涨”的生活压力,由此引发公众形成越来越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  政府调控价格手段缺乏,价格调节基金运行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办法。目前国家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尚未建立,全国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我省仅蚌埠、淮南、安庆、池州、淮北等少数市县政府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全省缺乏统一的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其次基金总量有限,制约了政府以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价格能力的有效发挥。  价格处罚手段单一,执法处罚力度欠缺。价格监督检查中,偏重于实行经济处罚,存在着处罚种类单一、很少罚款的现象,如2006年、2008年安徽省全年对已定性案件处理收缴率分别为61.29%和47.58%,对违法者罚款占违法收入分别为1.6%和0.9%,检查难、处理难、收缴难、取证难、曝光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乱涨价、乱收费者一旦被查到,大不了部分退还违法所得,违法成本过低,对违法收费者没有威慑作用,极少使用《价格法》赋予的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手段。  房子、菜篮子、居民收入等都是价格调控绕不开的重心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断降低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其他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化解盲目求速度、上规模而诱发的涨价压力;同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减轻其对下游商品价格上涨压力。总结我国“六五”以来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我国现状及经济发展目标,速度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即“十二五”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应掌握在7%~9%左右,担当中部崛起重任的安徽适当提高1~2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5%之间。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是积极的、良性的、协调的、持续的和有效的。  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把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和整个“十二五”时期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要选择有效的调控措施与手段,把握好调控措施的方向与力度,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物价政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外经贸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为重要。一是采取稳健货币政策,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控制货币发行量,及时回收过多的流动性,使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以有效熨平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二是对财政政策进行适度调整,进一步缩减“三公”规模。通过财政制度建设,严格预算管理,努力节约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压缩“三公”开支,适度缩小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减少政府直接投资,严控地方政府和部门债务规模,避免财政支出形成巨额财政赤字与债务而加剧通货膨胀。  构建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增加农产品和副食品有效供给。加大对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保护和支持的力度,增加农产品和副食品有效供给是化解价格指数大幅披动的有效手段。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完善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建立与农产品生产、价格和CPI上涨程度直接挂钩的农民种粮直接补贴机制,试点开展生猪最低收购保护价格制度,加强和改进对化肥、种子等主要农资价格的监管,对农业用水、用电等继续实行价格优惠政策;综合采取价格政策支持、补贴扶持、临时收储、用地占用补偿和价格干预等手段,稳定和促进粮食、生猪、蔬菜、植物油生产,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二是强化地方政府领导责任,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向社会公示地方主要领导任期生产量化目标、保障供应措施和调控市场价格手段,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不改变农业生产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推动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业组织,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和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公司加农户、股份制、合作制、产供销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同时政府在粮、油、棉、猪等主产区建立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开辟直销场地,并辅之以必要的优惠政策,为方便农民购销活动服务。  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方式,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效性。当前能否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既是宏观调控成效的风向标,也是彰显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决心的试金石。2010年以来的调控措施特别是限购政策的出台,大都是行政手段对市场的干预,一旦限购政策退出,受到抑制的投资投机力量就会卷土重来,被像弹簧一样挤压的商品房价格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弹,因此必须研究整治房价上涨的长效之策。一是按照“商品房归市场、保障房归保障”的原则,厘清政府保障的边界。中高端商品房资源应完全通过市场调节配置,企业公租房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出资建设解决,政府只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而不能也无力主导整个商品房市场供应和价格。二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稀释和消化流动性过剩。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免收各项税费,并通过“定建安成本、定房型、定面积、定质量标准、定建设周期、定成本利润率”等六定方式,向社会公开征询开发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保障房建设;或政府在招拍挂商品房用地时,附加建设限价房或保障性房条件,通过土地价格的让步解决限价房或保障性房建设资金问题;积极鼓励个人参与出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出资人以出资多少按比例减免支付住房租金,并有权在10年后按当前成本价优先购买过户房屋产权。三是公开保障房土地供应和房屋建设规划,公开商品房建安平均成本和保障性住房价格构成,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加大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增强居民应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一是积极调整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使劳动者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疏缓通货膨胀预期。二是完善垄断行业薪酬水平调控制度、不同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调节制度,缩小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强化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三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GDP增长比例确定劳动者报酬调整的幅度,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将最低生活保障、工资的增长与价格指数适度挂钩,完善低收入群体收入与价格指数胀挂钩的政策,减少低收入群体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共创和谐美好社会。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新型价格管理机制。1。在价格总水平宏观调控上,既要防止价格过度上涨,又要防止价格急剧下降。一是要建立省级价格调控协调机制,对价格实行综合调控和协同监管。二是加强对经济形势、价格走势和重要商品市场供求变化的分析预测,建立信息会商、定期交流等制度。三是要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分门别类地制定应对主要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确保平抑市场价格各项措施的落实。四是建立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信息应急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与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信息。五是要加强对投资和消费行为的价格引导,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适时发布价格信息,引导人们理性投资、理性消费。2。在价格调控的着力点上,既要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又要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一是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吸引投资,在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的建设期和投产初期,要给予适当的价、费优惠,同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逐年压缩收费总量,扩大实行“零收费”的范围。三是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促进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真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强政府调控市场价格能力。一是扩大基金规模,增强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在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普及推广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已经建立这项制度的,要逐步扩大基金外延,从食品、副食品向综合性基金过渡。二是完善基金制度,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规范基金来源。除地方财政及税收安排的资金外,也可从行政事业收费和景点、宾馆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还可以从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收缴的罚没款中提取一部分。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完善价格监督机制,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逐步建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价格监督网络和多样化的监督检查体系。一是坚持事前疏导教育与事后监督检查并重。对规模较大、财务制度健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以集中开展行业检查、专项检查为主,辅以之以经常性的监督疏导;对主体分散、规模较小、流动性大和财务不健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以经常性的监督疏导和即时处罚为主,辅之以突击性、集中性的大检查。二是价格监督检查主体应注重专业检查队伍与立法、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力量相结合,加强同人大立法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配合,积极发挥人大以及监察、法院、工商等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价格投诉举报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提高企业维护国家价格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四是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使用《价格法》赋予的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提请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手段,最大限度提高违法成本,及时有力地制止和惩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四是建立价格行政处罚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新闻和公众舆论监督作用。

补习alevel

ib培训

alevel在线辅导